第(2/3)页 隆庆五年又改称兴龙宫,为皇太子居处,后又复改为钟粹宫。 翌日天明,还在守丧的朱慈炯召集群臣商议。 当着群臣的面,他宣布一切照旧。 内阁,六部九卿的官员都各司其职。 接下来众人开始商议两件事。 一是给崇祯上庙号和谥号,二是确定新的年号。 内阁首辅邱瑜率先说道:“陛下,今先帝驾崩,按照规矩应给先帝上庙号和谥号。” 朱慈炯点头:“确实如此,还请诸位议定。” 庙号指皇帝去世后,在太庙奉祀时的名号。 这个制度起源于商。 当时只有三种庙号。 分别是太,高和中。 (太宗太甲,高宗武丁,中宗太戊。) 当时只授予开国之君,或扩大版图治国安邦的明君,亦或是中兴之主。 周朝灭亡后,这个制度被废止。 到了汉朝,庙号制度被重新启用。 如汉文帝刘恒的庙号是太宗,汉武帝刘彻的庙号是世宗。 皇帝除了庙号,还有谥号。 谥号大约起源于西周时期。 当时地位较高的人包括皇帝死后,都会被加谥。 最开始皇帝的谥号只有一两个字。 如汉太祖刘邦的谥号是高,汉文帝刘恒的谥号是孝文。 随着时间的推移,朝代的更迭,皇帝的谥号字数也越来越多。 到了明代嘉靖之后,皇帝谥号字数已经由最初的一两个字增加到十九个字。 如嘉靖谥号是: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。 文字虽多,但称得上谥号的只有一个肃字。 谥号有褒有贬。 具体的褒贬要根据此人的生平事迹,品德修养进行综合评估。 不过考虑到皇帝身份的特殊性。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是褒义,很少有贬义。 庙号亦是同理。 另外。 由于唐代之前有许多皇帝只有谥号没有庙号,一般只称呼这些皇帝的谥号简称,如汉武帝。 唐朝以后。 皇帝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,为了方便称呼,对这些皇帝改称庙号而不是谥号。 如唐太宗、宋太祖。 在崇祯的庙号和谥号问题上,在场的大臣们都犯了难。 尤其是庙号。 作为大一统王朝,给皇帝上庙号的时候首先要参考上一个王朝皇帝的庙号。 如果某个皇帝风评不好,那么后续的王朝会尽量不用这个庙号。 大明之前是元朝。 第(2/3)页